
宁夏敲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开拍卖“第一槌”
塞上仲夏鱼米香,科技盛世成果丰。7月14日上午,在宁夏科技成果转化暨人才交流大会上,宁夏农林科学院首次举行农林科技成果转化公开拍卖会,区内28家、区外2家企业参与竞拍。本次拍卖的22项农林科技成果,最终成交18项,成交金额306.2万元,其中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利用技术体系成果成交金额60万元,成为本次拍卖“标王”。
宁夏农林科学院作为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第一家试点单位,此次拍卖会敲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开拍卖“第一槌”,迈开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定价“第一步”,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第一新活力”,激活了科技支撑自治区“六特”产业的“第一动力”、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的“第一创新源”,搭建了一个专利从“书架”到“货架”的技术交易“第一平台”,打通了农林科技成果迈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林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成果更快找到合适的“婆家”,宁夏农林科学院经过精心筛选,遴选了全院成熟度高、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2项农林科技成果进行拍卖,其中专利3项,技术11项,品种8项,涵盖了农作物、植保、农机、瓜果、畜禽养殖、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代表了全区农林科技成果最好水平。伴随着18项拍卖成果集中竞拍落地,这些待字闺中的农业科技成果,将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服务区内外农业发展。
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刘常青在科技成果竞拍会的致辞中表示,举办此次拍卖会的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宣传力度,加强产学研对接合作,探索建立完善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科学机制,让科技成果为我区“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的区(省)级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十三五”以来,宁夏农林科学院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以“科技强、产业兴、农民富”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登记成果432项,授权专利952项,审定品种60个,非主要农作物登记38个,植物新品种权23个,发布农业行业标准3项、制修订地方标准147项,团体标准4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自治区重大贡献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64项;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荐自主创新成果172项,其中66项科技成果被列入自治区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宁春58号”连续三年刷新宁夏高产纪录,玉米籽粒直收技术入选全国粮油生产主推技术,2022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单项转让金额、单次集中推介转让金额均创我院历史新高;着力加强技术示范服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132项,拓展核心示范区11万亩、辐射13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亿元。全院60余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年均举办技术培训班300场次,培训农民2.5万人次,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撑。